1. 老钻石牌手表的历史
手表最早诞生于什么时候?
从19世纪中期有人将计时挂表装上皮带,戴在手腕上使用开始,逐步改进、缩小体形、美化样式,发展成为手表。
世界上的第一只手表是于1868年由百达翡丽制造给匈牙利的伯爵夫人的。但这种形式的钟表,在当时并不流行。
在1904年,经营珠宝的法国商人路易斯·弗朗索瓦·卡地亚接到飞行员好友亚伯托·桑托斯·杜蒙的投诉:当驾驶飞机时要把怀表从口袋里拿出来十分困难,希望他协助解决这个问题,以便在飞行途中也能看到时间。因此卡地亚便想出了用皮带及扣,将怀表绑在手上的方法,以解决好友的难题。而这种绑在手上的怀表,就是现今的手表。
1911年卡地亚正式将这种形式的钟表商业化,推出了著名的Santos手表。自此以后,手表便开始普及。
经历一个世纪的改进,1967年瑞士人首度将石英钟做成石英表,手表之后也由手动/自动上发条的形式,发展到用石英、电子等动力显示时间,并混合了较为简单的其他功能,例如计时、月相、量度脉搏等;现代手表手表增加了更多复杂的功能,如:电子手帐、MP3、手机等形式。而部分手表亦同时变成了手饰的一种,重点已不在显示时间,而在于其设计、品牌、材质(如贵金属及钻石)等特征上。
发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军方意识到“免手提”腕表的重要性,这才启发了一般民众对手戴腕表的热切需求。1926年,
1/4
发明了第一块自行上弦的腕表,从1960年起,传统的圆形表样普遍受到民众的喜欢。瑞士对腕表的进一步改进,就是把怀表所具有的计时、日历、陀飞轮及自动发条装置加以微型化,而装设于腕表上。1952年在美国、法国和瑞士各生产出一块电子表。1967年,纳沙泰尔的电子钟表中心开发出第一块石英手腕表,并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开始大量生产。自此,新的技术开始快速开发,不同品牌的手腕表也开始迅速发展。
2. 老式的钻石牌手表价格
“老上海手表,老上海宝石花手表,老上海钻石手表,哪个有收藏价值”。这就要看看你的手表的年代了。如果年代相同的话,老上海宝石花手表更具有收藏价值。
3. 钻石牌老手表图片和价格大全
有人收的。老上海表也是要看型号和品相,比如70年代产量最大的7120,品相好的价格也不过100元左右。但是最早的A581,视品相状态,几百元至1万不等。有上海牌手表,几十到2、3百都有。最贵的有3千多的。因为机械手表是靠许多个齿轮零件等组合到一起使其手表运转起来,在以前手表的轴眼位置都是用金属来做的,这样时间一长零件老化或者过度磨损就会使机械手表走时不再准确。直到后来发明了人工红篮宝石,这种的宝石自然界中硬度为9尽次于钻石10的硬度。即耐磨又不容易损坏,所以就把手表中许多需要轴心的地方,都用上了人造红宝石。
4. 老式钻石手表价格
44-9990共有三种版本(初期型64-66年、中期型66-67年、后期型67-68年),你这款是1967-68年出厂的后期型的44-9990,后盖上不是盾牌金币而改成seiko金币,但是请注意seiko之外还有象征daini制造厂的标志logo,就如同后盖金币上的logo一样,后期多了daini的闪电形状logo,也不再写上diashock防震字样。在当时的第二精工社即daini厂里还算是定位颇高的daini第二精工社制造的产品。44-9990不同于其他44系KS的最显著之处,就是12点位闪耀的刻度,不同于抛光的设计,12点位的刻度犹如多面切割的钻石,虽然过去了几十年,时间却无法侵蚀KS独特的光芒!经典的大三针配置,剑形指针是精工最为拿手的设计,当时就已经有很明显的倒角打磨,不能不让人怀念手工制造占主流的黄金6-70年代。表径尺寸也是古董表中的大型尺寸,含把头有38mm之多,完全相当于一只现如今的正装尺寸。旋入式底盖,非常大气,可以说是经典之作。这种年代比较久远的表也算古董吧,价钱还真不好说,看这个成色¥3000-5000.
5. 八几年的钻石手表
上海钻石手表太普通了,要说收价值还挺难说的。
可能几百年后有可能变古董吧6. 上海老钻石牌手表有价值吗
目前该手表值銭的,有收藏价值。
7. 老式钻石手表
七十年代国产手表当属上海牌和海鸥牌。上20世纪70年代,上海牌手表要凭票购买, 上海牌手表作为当年的“老三件”之一。1958年上海手表厂正式建厂,生产出第一批上海牌手表,改写了中国人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
“海鸥”牌手表,出品于中国第一只手表诞生地-----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公司。
8. 老上海钻石牌手表
七几年的上海牌钻石手表应该是值钱的,将来还会有升值空间的。
9. 老的钻石牌手表值钱吗
1955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工业同业公会组织13家钟厂和建国仪表厂、华康钟表材料行、慎昌钟表店、以及艺星、和成、华成、中苏等4家工业社,加上6名从事钟表修理的个体技工共58人参加手表试制小组,第一批试制的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150只零件均由参加试制单位和人员分头制造。到9月26日,试装成首批18只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翌年5月,试制工作集中到江阴路(原齐心发条厂仓库)进行,试制队伍扩大到150多人,采用简陋设备试制出第二批手表100只。1957年4月,试制小组抽调原搞火车头设计工程师奚国桢、原制造医疗针头技术人员童勤奋等参照《苏联工艺学》教科书,结合试制实践,用了4个多月时间,画出了150多张零件图纸,订出1070道工序的生产加工工艺,成为我国自己制订的第一套手表生产的工艺文件。
1958年后,上海手表工业逐渐开始形成,但关键元件器件仍依赖进口,为填补我国钟表工业空白,支持手表元器件、材料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市政府又从文教、冶金、仪表、日用化学、日用五金、科研、财贸等15个系统选择一批企业转产,还抽调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大力发展宝石钻眼、防震器、游丝、发条等元器件加工,以及铜材、不锈钢材、易切削钢材、镍基合金材料、钟表仪器、模具、专用机床生产的专业工厂,使上海钟表工业很快形成协作配套较为完整的手表生产基地。
1968年,上海手表厂第一次突破年产手表100万只大关,1970年又提高到228万只,两年翻了一番。从此,我国的手表消费开始摆脱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为了进一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上海钟表行业又进行大规模调整。上海秒表厂(原金声钟厂)更名为上海手表四厂(今为上海钻石手表厂),上海第五钟厂(原昌明钟厂)更名为上海第二手表厂。1970年,上海的小五金工业腾出人力用于发展手表工业。1973年,求精锁厂等18家厂组建上海手表三厂。在这段期间,为了追求速度,不少企业把办公用房、生活用房、生产辅助用房统统改为生产场地,还搭起了万余平方米的简易厂房,甚至在走廊、扶梯房、车间人行道等处堆放原材料、半制品,千方百计挖掘生产潜力。1968年,上海手表厂依靠3万平方米厂房生产100万只手表,以后产量连年上升,一直到年产突破500万只,仍然保持原来的厂房面积,所不同的只是搭建了大大小小的54只搁楼,这种竭泽而渔式的短期行为,使上海手表行业盛期不到10年就呈现出市场疲软态势,以致酿成80年代时的全行业性衰退。
进入80年代以后,上海钟表行业面临着计划和市场的双重选择。长期来,上海钟表行业基本采取“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原则,根据政府经济部门下达的生产计划组织生产。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上海钟表行业面对新的形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体制改革。 撤销了沿袭30多年的行政性公司,成立上海钟表联合公司,1989年又改为上海钟表公司,由公司对国家一个头承包,一个头结算,统一承担经济责任,形成由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共同组成的多层次集团型企业。
10. 70年代钻石牌手表
中等水平级别。上海钻石牌腕表商标logo是一棵闪闪发亮的裸钻,图样下边用拼音写着zuanshi的拼音字母,或选用相匹配的英语Diamond字眼用以出入口。
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出带秒表作用的表芯、裸摆表芯等高中档表芯,叩开了殴美名牌手表的大门口,其陀飞轮表芯由70多个细致部件构成,绝大多数靠手工制做,很多核心部件薄如纱,轻如羽。以优质的质量和浓厚的知名品牌影响力占有国产机械表销售市场的江山半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